自2024年10月底成都启动“开门治堵”以来,共形成两批次治理清单共214项任务。
7月1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截至目前,第一批次堵点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2025年1月2日发布的第二批次堵点治理和农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务进展顺利,151项任务已完成123项,完成率达81%(其中堵点治理任务88项完成60项、农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务63项全部完成),相关点位拥堵指数下降明显。
从数据上来看,拥堵指数下降了:通过综合治理,区域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持续缓解,华西医院、统力大道成新蒲路口、剑南大道锦城大道路口等点位周边拥堵指数降幅均达20%以上。
道路资源盘活了:通过退围拆围,释放道路空间超21万平方米、车道资源116条,加快占道施工“还路于民”进度。
出行选择更多了:通过匹配需求,优化公交站点(线路)50处(条),开行通学、通勤定制公交线路204条,覆盖80余所学校与6个产业园区,“点对点”解决“送娃上学绕远路”“园区通勤等车久”的问题;持续推进“地铁+公交+共享单车”三网融合,“最后一公里”难题逐步破解,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持续增强。
▲升级改造后的智慧公交候车亭治理模式升级
AI、无人机等成治堵“好手”
8个月的治堵周期内,成都市的治堵办法齐出,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拥抱高科技。
在前两批次治堵工作中,公安交管部门通过“智慧大脑”系统、“AI信号灯”和“空地一体”协同网络三大技术手段,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在快速路及绕城高速等重点区域,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治理模式升级。
引入“智慧大脑”精准治慢。
通过AI视觉感知与大数据分析,构筑实时动态监测网络,实现成都机场高速、三环路、二环高架等重点路段30秒内精准发现“龟速车”,通过“提醒+处罚”措施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同步建立慢速营运车辆企业监管责任链条,强化源头治理效能。
据悉,该系统下一步将在绕城高速及城市快速路全面推广,形成动脉网络速度管控闭环。
“AI信号灯”动态调优。
针对交通流量大、时变性强的复杂路口,传统信号灯的固定周期配时方案难以匹配流量的动态变化,成都引入深度学习算法,打造具备实时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的AI信号灯系统。基于实时视频流与多源交通数据,精准绘制路口“通行需求热力图”;依托云端决策平台与时空优化算法模型,系统自动计算最优绿灯时长与相位切换策略;通过历史数据深度学习,自动激活恶劣天气等特殊场景预案,主动适应流量波动,让信号灯能够“知堵”“治堵”。
“空地一体”应急防控。
为破解“小事故引发大拥堵”“违法变道加剧风险”等城市交通治理难点,成都创新构建“无人机+铁骑”立体勤务体系,在日常执法中通过智能识别与声波警示,实现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与秒级处置;在应急状态下借助编组巡航和热成像技术,快速定位事故点位和积水路段,为恶劣天气下的勤务部署与安全保障提供精确数据支持,实现“空中看得清、路面处理快”。
▲中环路佳灵路口治理后从“堵到心慌”到“有序通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我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吸附效应强,地理位置佳,日均人流量超10万人次。区域存在停车不便、路径单一、人车干扰等不利因素,导致周边电信路、公行道等主要道路在高峰期常年处于“严重拥堵”状态。
作为市民集中反馈的“老大难”问题之一,该片区被列为第一批治堵清单头号治堵任务。对此,公安交管、交通、城管等部门协同施策,实施“分区抵离、分点上下”通行方案,建立“即停即走”和“快速泊车”双通道远端分流,同步打造区域慢行环境、维护“医疗优先道”、设置机动车上下客专区等综合治理措施,剥离过境交通流量,提升机动车抵离效率,有效减少“人等车、车找人”现象。
▲电信路“步行街式”安全通道同时,将医院停车场信息接入市级管理平台,提供周边车位查询及导航服务;规范经营秩序管理,督促相关企业及时转运超量共享单车;优化周边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缩短平均乘车时间约8分钟。
据统计,华西医院片区交通拥堵指数由实施前的3.28下降至2.44(降幅约26%),过境交通流量减少约20%,核心路段电信路拥堵指数骤降41%,区域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短平快”消除“肠梗阻”
从成都启动“开门治堵”工作以来,成都市各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城管、住建等部门及相关区(市)县协同推进隔离设施优化调整、局部工程改造等“短平快”项目,逐步消除道路“肠梗阻”。
以中信大道与何公路交叉口为例,该路口仅用时45天就实现了“堵路”到通途的逆袭。
据了解,该路口是郫都城区连接温江、都江堰的重要干道,长期存在车多路窄、机非混行问题,特别是高峰期,排队等候的车辆绵延两三百米,是郫都区有名的“堵路”。
自纳入第二批任务清单后,该路口通过拆除西侧人行道、新增机动车道,释放约646平方米通行空间;利用道路西侧空间新建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拓展约1080平方米慢行系统;实施动态优化交通组织、设置临时便民通道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提升路口通行能力。
经过45天的治理后,该路口早高峰拥堵指数由2.03降至1.42(降幅约30%),晚高峰拥堵指数由1.53降至1.23(降幅约20%)。
“重需求”纾解“停车难”
为缓解就医“停车难”和医院周边道路拥堵,成都市在今年2月拟定了《成都市中心城区部分医院群众就医停车难问题“一院一策”工作清单》,随即针对各医院周边的“停车难”、道路拥堵等问题,开启集中攻坚模式。
治理前,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面临的问题与绝大多数医院类似。由于该医院地处温江区老城区核心地段,周边存在交通流量密集、非机动车无序停放、商贩违规占道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影响急救车辆通行,市民就医体验亟待改善。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院前广场综合整治后对此,温江区研究制定了“院前广场综合整治,医院人流、车流、物流科学规划”的总体方案,重点实施违规占道经营清理、非机动车停放区规范设置、120急救专用通道及应急专用通道建设等举措。
目前,院前广场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95%,120急救专用通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计划7月中旬全面完成周边交通拥堵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届时医院周边通行、就医环境将彻底改善,为市民提供更安全、方便、整洁的就医体验。
随着治理的推进,21家医院周边的拥堵问题也得到极大改善。截至目前,“一院一策”清单68项治理措施已完成61项,完成率90%,已新增泊位约1900个,19家医院信息已接入市级停车管理平台;涉及占道经营规范、共享单车清理、交通秩序管控、局部工程改造等措施共37项已完成35项,相关医院周边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得以缓解,周边道路运行更加畅通有序。
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编辑 成序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