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hatGPT可能让大脑“变懒”

内容摘要本报讯 近日,一项公布于预印本服务器arXiv的研究发现,用ChatGPT写论文的人的大脑活跃度低于未使用任何在线工具写论文的人。这项调查是评估人工智能(AI)是否让人们“在认知上变得懒惰”的研究的一部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at

本报讯 近日,一项公布于预印本服务器arXiv的研究发现,用ChatGPT写论文的人的大脑活跃度低于未使用任何在线工具写论文的人。这项调查是评估人工智能(AI)是否让人们“在认知上变得懒惰”的研究的一部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ataliya Kosmyna和同事分别测量了大学生使用聊天机器人、互联网搜索工具或完全不接触互联网写论文时的脑电波活动。结果发现,依赖聊天机器人完成初始任务的人,即使后来不再使用该工具,其大脑活跃度仍相对较低。

但Kosmyna表示,不应过度解读这些结果。该研究“并未显示大脑‘变笨’‘变蠢’或‘处于休假状态’”。它仅涉及几十名参与者,且持续时间较短,无法说明习惯性使用聊天机器人是否会重塑我们的思维,或大脑在其他AI辅助任务中会作何反应的问题。“我们在这篇论文中没有给出任何答案。”Kosmyna说。

研究团队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5所大学招募了60名年龄在18岁至39岁的学生,要求他们花20分钟撰写一篇短文,回答在学业能力评估测试(SAT)中出现的问题,如“我们应该在说话前思考吗”。

参与者被分为3组:第一组用OpenAI大型语言模型GPT-4o驱动的ChatGPT作为论文的唯一信息来源;第二组使用谷歌搜索材料,但没有任何AI辅助;第三组则完全禁止上网。最终,54名参与者在各自的小组写了一篇回答3个问题的论文,随后18名参与者又被重新分配到一个新组,就之前处理过的某个主题再撰写一篇论文。

每名学生都戴着一顶商用的电极帽,在写作时收集脑电图(EEG)读数。这些设备可以测量大脑活动产生的微小电压变化,并显示大脑哪些区域正在“相互交流”。

不上网的学生的大脑区域连接最强、范围最广,并且从大脑后部到前部的决策区域的活动更多。不出所料,当研究人员事后提问时,他们也能更好地引用自己论文中的内容。

相比之下,谷歌组在与视觉处理和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有更强的活性。而聊天机器人组在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大脑连接最少。

Kosmyna表示,更多的大脑连接是好是坏无从判断。一般来说,更多的大脑活动可能表明某人更深入参与了一项任务,但也可能是思维效率低下的迹象,或表明此人正被“认知超负荷”压垮。

有趣的是,最初使用ChatGPT写论文的参与者在不使用任何在线工具的情况下写作时,大脑连接性有所增强,但仍未达到从一开始就不使用工具的参与者的水平。

美国乔治敦大学的Adam Green说:“这一证据与许多研究人员的担忧一致,即过度使用AI,尤其用于生成创意时,可能会导致大脑在创造力的核心机制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

但Green指出,这项研究的最后部分仅纳入了18人,增加了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且这些观察可能有其他解释。例如,这些学生在重写一篇他们已经处理过的主题的论文,所以可能使用了与撰写全新主题论文不同的认知资源。

令人困惑的是,研究还显示,不使用任何在线工具撰写论文,而后使用聊天机器人撰写论文,会增强大脑的连接性——这与预期相反。Kosmyna说,在引入AI工具增强学习者的体验方面,时机可能很重要。(王方)

相关论文信息:

10.48550/arXiv.2506.08872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