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光互补”唤醒沉睡荒漠

内容摘要曾经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下合乐寺村饱受风沙肆虐之苦,而如今在这里,深蓝色的光伏板铺展大地,羊群在其间游走觅食。黄沙之地重焕生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在此展开,这正是青海省光伏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下合乐寺村位于塔拉滩,全村

曾经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下合乐寺村饱受风沙肆虐之苦,而如今在这里,深蓝色的光伏板铺展大地,羊群在其间游走觅食。黄沙之地重焕生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在此展开,这正是青海省光伏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下合乐寺村位于塔拉滩,全村317户1115人,原本是一个以农耕为主、农牧结合的村庄。然而,土地沙化日益严重,牧民无奈迁徙,草原在干旱中沉寂……

塔拉滩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随着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在此建设,一块块光伏板的铺设,不仅为清洁能源开发奠定了基础,更成为生态修复的“加速器”。

图为华能海南州300兆瓦华忠光伏电站。 记者 邓林如 摄

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漠,在光伏板下开始萌发绿意。“我们依托当地丰富的农牧资源,创新探索‘光伏+’绿色生态模式。”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以下简称“华能青海分公司”)派驻下合乐寺村的驻村工作队员郭文俊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华能青海分公司通过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培育优质牧草,努力打造‘光伏牧场’。”公司将近10万亩的光伏牧场免费向村里养殖户开放,并采取“夏进冬出”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草山禁牧后牧民的放牧难题。

沙漠戈壁滩铺上光伏板后,水分蒸发量减少30%,风速降低50%,植被覆盖率提高到80%。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绿草丛生,牛羊得以重返家园,“光伏羊”的美名由此传开。光伏板下,牧草在板间缝隙蓬勃生长,羊群穿梭其间,形成了“牧光互补”的独特生态——清洁能源与生态养殖的融合,让黄沙之地重焕生机。

“该光伏电站的年发电量可满足约17.5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郭文俊补充道,“为了让羊群能够畅通无阻地吃草,也为了发电设备的安全,经过研究,我们将光伏组件的离地间隙设计为150厘米。同时,定期对光伏板进行维护冲洗,顺带给光伏板下的土地补充了水分,提升了草地涵养水源的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光伏牧场不仅让草场重生,更让牧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据统计,通过“光伏+藏羊养殖”模式,村集体羊养殖场每年为养殖户节约养殖成本近120万元,户均增收近10万元。截至2024年底,下合乐寺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该模式既为电站节省了除草费用,也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光伏羊”养殖模式的显著成效,是海南州积极探索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的重要实践。海南州科学技术局局长谢康勇表示,作为目前唯一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民族自治州,近三年来,海南州大力推进“光伏+生态+乡村振兴”“光伏+生态+畜牧业”等创新模式,推动清洁能源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

2024年,海南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9%,增速位居全省首位。其中,清洁能源项目完成投资161.79亿元,仅光伏项目就完成投资117.62亿元,同比增长17.5%。如今,海南州正积极履行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主体责任,努力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科技点沙成绿,牧歌随光流淌。塔拉滩的蜕变证明,当清洁能源产业扎根大地,不仅能点亮万家灯火,更能让荒漠重披绿装。如今的塔拉滩,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之下,一片片、一排排光伏板宛如蓝色的海洋,羊群点缀其间,如同撒落的珍珠,蔚为壮观。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