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6月30日消息(南山)6月27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与鹏城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025数字低空大会在苏州举办。本届大会汇聚国内外院士、科研专家、产业领袖和企业代表搭建了低空产业交流平台,围绕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的总体规划、低空经济的场景与需求、空地智联技术、低空经济安全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大会圆桌论坛环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五研究所专家、空管专家伊佳,中电信无人科技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总监吴爱军,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辉,中科星图集团副总裁郭国龙,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曦围绕“低空经济智能空管趋势与挑战”主题进行了对话。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贝尔实验室院士、IEEE Fellow毕奇担任主持人。
破除低空经济发展瓶颈
低空经济非常热,国内各地也给出了很多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新概念、新产业,低空经济要落地应用,发展新质生产力,还存在怎样的瓶颈,如何破除这些瓶颈?
对于这个话题,伊佳认为,从管制角度看,制约低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运行角度看,当前空域资源有限,各种航空器的飞行间隔标准是最大瓶颈。对于飞行间隔标准,不能等国家制定,需要产业界不断探索来完善。
中国电信聚焦低空经济发展,专门成立了中电信无人科技公司。吴爱军介绍,破除瓶颈一方面是解决生产资料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空域资源,推进空域改革,增加空域供给。另一方面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包括军民地协同体系建设,地方政府各部委的职责梳理等,以及推进低空技术创新,释放生产力。
丁辉总结了五个要点。一是空域资源少;二是参与门槛高;三是监管法规不足;四是低空标准少;五是商业模式没有闭环。要想实现低空经济腾飞,最核心的问题是实现商业模式闭环,让飞行企业能够盈利,飞得更多、飞得更顺畅、飞得更高效。
郭国龙也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分享。一是标准,很多企业做低空平台,功能大同小异,缺乏标准规范;二是基础设施,不少地区打造了低空平台,但航空器飞的不多,原因在于缺乏试飞场等基础设施。三是应用场景,无论是公益型还是收益型的飞行,需要达到一定效益才能长远发展,目前还没有达到规模化商业有序运行的状态。
黎曦最后补充,参照美国低空或通航产业发展,我国低空基础设施还有很大不足,成本也较高,这其中的关键是军地民协同机制以及空域资源的释放。另外,形成商业闭环需要规模化、成本以及需求刺激,一方面国家在初期需要建立补贴制度和相关标准,另一方面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以及降低无人机动力电池的成本。
低空安全是发展关键
保障低空安全,是发展低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这一话题,伊佳首先从空管运行角度指出,70多年来我国发生航空器相撞的事件微乎其微,正是空管发挥了作用。在低空领域,建议首先通过间隔距离、高度差,时间三个维度调整航空器之间的间隔,为低空管制提供更加成熟的条件。此外,不仅仅是无人机,各类航空器都在低空汇聚,包括大飞机、直升机,以及动力伞、三角翼、滑翔伞、风筝等,需要整体的安全考量。
“无安全、不低空”。在吴爱军看来,低空安全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同时,业界需要在安全和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达到全民可以接受的程度。他同时呼吁对低空安全的包容,通过包容去大力发展我国的低空技术、理念、制度、标准,未来可能推广到全球。
丁辉认为低空安全分为飞行安全、空防安全、公共安全、信息安全。飞行安全方面,要通过空管做好航空器的防相撞工作,包括平台侧的适配;空防安全方面,莱斯信息发布了低空产品谱系,支持管防一体;公共安全方面,莱斯信息正在与政府部门、执法机关合作,包括信息打通;信息安全方面,不仅是数据安全和平台安全,更要关注低空产业的内生安全。
“安全和发展是辩证的关系”。郭国龙从三个角度阐述了中科星图的低空安全实践。一是数据,公司通过卫星遥感获取了大量高精度数据,结合气象感知数据构成了数字化空域的数据集合。二是计算,公司通过一套标准规范统一了计算资源,建立了大模型。三是管理,涉及气象要素、军地民融合等方面的管理协同。
深圳市在低空产业方面走在前列,对低空安全也有深入研究。黎曦表示,低空安全涉及到制度安全、技术安全、管控安全等方面,不同的主体要建立相应的安全规范,现在规则体系还没有完全明确。民航空管体系是一个健全的体系,但在地方空管中不能完全套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及安全相关标准是很突出的问题,需要逐步完善、达成共识。
展望低空经济未来
低空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潜在的万亿级产业,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场,当前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在本次圆桌论坛,各位嘉宾也对低空经济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伊佳呼吁,随着国家将空域管理权下放到省市一级,各地政府应对空域进行普查,将低空飞行相关的所有数据都汇总到一个网格上,对飞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前期工作量可能较大,一旦完成则价值突出:大气空间是有限的,但空域资源是无限的,跟飞行需求密切相关,是需要通过加强空域管理获取的生产资料。
“相信相信的力量”,吴爱军强调,低空经济是战略性的产业发展机会,必须乘势而上。从时间窗口来看,2027年前主要是开展空域改革试点,2030年前完善低空场景规模化应用的试点验证,2030年后将是蓬勃发展期,同时低空技术将走向网联化、数字化、智能化,企业必须把握这一方向。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建议产业规划因地制宜、低空与通航协调发展、战略性和先导性布局低空基础设施。
丁辉也相信,低空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几年在基础设施方面会大范围铺开,涵盖起降场、数字航路、通信、导航、监视、反制、气象等;在发展路径上从无序到有序,预计很快会有更多规范相继出台,打造指引性的纲领;在场景方面逐步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关键是实现航线化运营的低空交通。
在郭国龙看来,低空经济一方面是从国家经济层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突出;另一方面是低空物流产业的未来价值突出,将有效缓解城市运力和人力不足等难题。从技术创新层面看,随着6G、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低空经济将更安全、更智能、更低成本,更具想象空间。
黎曦在最后畅想了三个方向。一是随着大模型不断发展,视觉大模型、物理大模型等应用将推动形成智能无人机,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支撑。二是打造低空新基建,除了地面基础设施,也包括空中基础设施。三是参照电动车产业历时15年形成的商业闭环,无人机低空eVTOL目前处在初始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如本次圆桌论坛的主题“低空经济智能空管趋势与挑战”,来自产业各界的专家用鲜明的观点指出了低空经济发展当前面临的挑战,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并对未来给出了乐观的展望。有挑战,就有动力,有发展,才有希望。低空经济的未来,必然是晴空万里!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