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全球系统首发试验星。
■胡海鹰
在今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工作会议期间,我再一次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漫步其中,我仿佛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场景。他们以昂扬的斗志勇毅前行,携手战胜重重困难,在戈壁荒原中缔造出举世瞩目的成就。
尽管未能亲历“两弹一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是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下诞生的。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中放置了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模型,并详细记录了卫星从立项到发射的完整历史。几十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彰显了我国具备研制卫星的实力。
进入21世纪,卫星在实际应用层面有了更多现实需求,中国科学院敏锐意识到,发展微小卫星势在必行。2003年,随着我国首颗微小卫星“创新一号”的成功发射,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卫星创新院前身)正式成立。
微小卫星是航天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具有研制成本低、周期短、批量化生产等特点,而其高度系统集成、多学科交叉以及高可靠性的要求,决定了需要由多专业协作的攻关团队来确保项目成功实施。作为一家卫星总体单位,卫星创新院自成立之初便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确立不同于“独立PI(课题组长)制”的有组织科研攻关模式。
20多年来,卫星创新院的攻关团队本着“承国家之志·铸时代新星”的发展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重大科学突破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创新、再创新”,作出独有的“星”贡献。
卫星创新院践行“北斗精神”,主动请缨参与“北斗三号”工程,迅速组织起百余人的团队,承担了14颗卫星的研制任务,攻克了160余项关键技术,实现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承担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快速批生产卫星项目——遥感三十号星座建设任务时,卫星创新院凝聚起“三无精神(无名英雄、无私奉献、无上光荣)”,70余人的攻关团队用7年时间,研制发射了30颗卫星,突破了我国“高速率造星、高密度发射”的极限。
2020年,我国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卫星互联网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性工程。卫星创新院提前规划布局,积极投身国家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千帆星座建设任务,其中千帆星座首次实现我国平板式卫星批量化研制以及一箭18星的堆叠发射。
此外,试验六号星座、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中法天文卫星……至今,卫星创新院已成功发射超过100颗微小卫星。这些在太空中闪耀的卫星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跨学科团队。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国家队”,我们理应担起“国家责”,为航天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面向新一代卫星高性能、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的重大需求,卫星创新院实行“一院两区”运行模式,张江园区积极建设卫星数字化技术平台,临港园区重点打造装备卫星研制基地、规模化卫星研发示范平台、三超卫星研发平台。
我们不断深化科研模式和绩效管理等方面改革,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我们在项目实践中找寻科技“真问题”,持续强化一体化体系支撑能力、规模化研产能力、极致化科学研究能力、智能化赋能重塑能力;我们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发挥在“通”“导”“遥”领域基础优势,与兄弟单位、企业深化合作,协同攻关,组成跨单位的建制化大团队;我们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以全球视野前瞻布局空天领域前沿技术。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弹一星”工程为我国航天事业筑牢了根基。在星辰大海的新征途上,我们作为“接棒人”应赓续“两弹一星”精神,在以抢占航天科技制高点为目标的赛道上,跑出新一代航天人的最好成绩!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本报见习记者江庆龄采访整理)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