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报道到公益助学,再到纪录片拍摄,他以镜头为笔将高原记忆镶嵌进四季画卷,无声光影却满溢温情。跟随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500px@BAI猫,一起踏上雪域牧场,感受影像守护下的温柔瞬间。
拍摄地对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我的几个拍摄项目都在玉树驻地完成。对我而言,玉树已成为第二故乡。2010年玉树地震,我作为记者投身救援报道。2011年,我在玉树扎芒小学支教一年。2019年,我在扎芒小学启动了“你看摄影助学计划”项目,通过提供摄影器材资助,以及摄影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指导,启发和教授孩子如何使用相机去观察世界,记录生活,表达自己。
2024年,我回到玉树扎芒拍摄纪录片。我住在学生日噶家,拍摄了他们家一年四季的游牧生活。在动态视频的拍摄过程中,我也拍摄了一系列的静态图片。
我推开门,踏入这片雪的世界——院落被厚雪覆盖,静谧而纯净。牦牛在风雪中紧护幼崽,一家人带着孩子驻足观雪,连屋檐上的两只乌鸦也相依相偎。
这一幕的温柔与宁静,深深打动了我,我真实地感受到,当一场大雪落在低处,地上的万物都拥有了同样的爱,于是将作品命名为《人间的爱都落向了低处》。
牧民在您的镜头中非常自然,是如何与他们建立信任的?
我想信任本身源于真诚。自从2020年“你看摄影助学计划”项目来到山荣村后,我在这里扎下了根,与当地师生结下深厚情谊。
每年,我都会为全校师生拍摄个人肖像与集体合影,并将冲洗好的照片亲手送到他们手中。平日里,我也常去孩子和老师家中做客,参与他们的生活。上课时,我们同吃同住,共同度过在学校的每一个日夜,这份真诚与陪伴,奠定了彼此的信任基础。
您去年获得BEST 10人文纪实类单幅奖,今年获得年度最佳组图,单幅创作与组照创作有什么不同之处?
对我而言,单幅照片更像一种“状态”的投射。就拿去年的《关中遗迹》那幅作品来说:一位社火人物骑马闯入院门,因马背过高,险些碰撞门梁,这一瞬间的惊险与张力,正映射出关中地区社火传承在当地所面临的尴尬与挑战,单幅作品要精准捕捉这种“状态”。
而组图则不同,它让我能够通过多张画面构建架构:或讲述一段完整故事,或从多个维度呈现同一事件。组图所承载的叙事力量,与单幅照片的即时张力,相辅相成,却又各自独立。
摄影于您而言,是社会介入的工具,还是自我探索的媒介?
对我而言,摄影既是社会参与的平台,也是自我探索的媒介。在“你看摄影助学计划”项目里,相机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成了孩子们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通道。当镜头对准世界,我们能用图像彼此对话。我鼓励他们多观察、多表达,与此同时,我也从他们毫无杂念、纯粹创作的状态中获益良多,重新体会到那种最本真的拍摄状态。
而在创作新作品《琥珀》时,我将镜头转向自己,借助影像探索时间的沉淀与流逝。
摄影可以记录集体的温度,也能深入内心的秘密;它既满足了公共价值,也承载了个人情感。在我的实践中,这两种功能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摄影的无限可能。
感谢500px@BAI猫 的分享,用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任、陪伴与坚守的故事把对雪域高原的深情与守护镶嵌于每一帧影像之中。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