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5月8日讯(记者 翟智超)五一假期,国内山岳型景区迎来客流高峰。在八达岭长城、黄山、泰山等景区,随处可见一些佩戴外骨骼机器人的游客。这批游客佩戴的“登山外挂”,因可帮游客节省高达50%的登山体力,且80元/3小时相对低廉的租赁价格,而迅速火爆户外圈。
5月7日,蓝鲸科技记者约访了外骨骼机器人领军企业深圳肯綮科技的CEO余运波,其不仅亲身展示了外骨骼机器人的穿戴流程,也阐述了当前行业发展现状。
余运波向蓝鲸科技记者介绍称,这些成为景区焦点的外骨骼机器人,设备内置仿生机械结构,搭配AI算法,能够实时捕捉人体运动趋势,提供精准助力。
“外骨骼机器人在景区爆火,可不是运气使然,背后是功能优势、价格策略、科技魅力等多种因素一起发力的成果。”余运波说到。
某景区6月要增至1000部
据泰山文旅集团工作人员此前透露,景区投放的500台“登山助力机器人”,能帮助游客节省30%-50%的体力。此外,设备集成的紧急呼救、景点讲解功能,让其成为登山途中的“全能助手”。
而之所以能被景区青睐,或与外骨骼机器人展现出极高的性价比不无关系。因为想要真正走入千家万户,消费级产品必须突破轻便、智能、低价的“三角困局”:既要将设备重量降至普通人可轻松穿戴的程度,又要实现精准识别不同用户的动作习惯,同时还需大幅降低成本,让产品价格亲民。
余运波告诉蓝鲸科技记者,泰山景区所使用的肯綮科技的产品租赁服务定价为80元/3小时,这一价格几乎覆盖了大多数游客的消费能力。在购买方面,这款产品售价区间为6000至8000元,普通家庭也能轻松负担,极大地降低了用户接触和使用外骨骼机器人的门槛。
余运波表示,肯綮科技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价格,主要得益于设计与规模化生产能力。
“在设计上,我们把复杂的结构简化,实现了技术突破,只用一个马达就干了原来两个马达的活儿,成本直接砍半。在量产方面,肯綮科技已有成熟的量产能力,多数结构件都能通过自研设备生产。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的推进,外骨骼机器人成本还能再降,价格也会更实惠。”余运波称。
相对合适的价格满足了大家对前沿科技的探索欲望同时,也让外骨骼机器人的生产需求逐步在提高。蓝鲸科技记者实地走访肯綮科技时发现,公司当前业务繁忙,目前仍在持续扩大产能当中。
余运波还透露,目前国内某旅游区计划在6月份要将外骨骼机器人增加到1000部。
行业“三角难题”正逐渐被攻克
近年来,外骨骼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全球行业产值预计从2020年的3.92亿美元跃升至2030年的6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3%。到2028年,全球出货量更将从2025年的10.7万件激增至30.1万件。
在这片产业蓝海中,医疗康复、工业应用和消费级产品构成了三大核心赛道。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借助外骨骼进行步态训练,康复效率提升70%,肌肉萎缩风险降低50%,展现出应用潜力。
三大赛道中,难度系数最大的就是消费级产品,因为要穿戴在每个人的身上,需同时满足轻便、智能、便宜的要求,而这三大特性也一直是制约外骨骼机器人规模化生产的“三角难题”。
如今,从最新五一假期外骨骼机器人火出圈的情况来看,行业“三角难题”正逐渐被攻克。
对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而言,每减轻一克重量都至关重要。蓝鲸科技从肯綮科技处了解到,其外骨骼机器人从早期的20公斤,经过上百次艰难迭代,如今已降至1.8公斤。
余运波感叹称,“产品轻量化到一定程度后,再想进一步减重,难度超乎想象。像马达这类关键部件,既要保证性能,又要减轻重量,这成为巨大挑战。如果还想继续降低重量,不仅要依靠材料创新,独特的结构设计和综合配比也是必不可少。”
与工业场景不同,消费级产品需适配不同用户的行走姿态、速度差异。据了解,每个人走路的姿态、速度各不相同,上下楼的动作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外骨骼机器人必须具备高度智能,精准匹配用户动作以实现同步助力,否则将适得其反。余运波指出,随着大模型与算力的发展,行业迎来智能化升级契机:更多传感器将实现更精准的动作捕捉,云端与端侧协同架构则能高效处理复杂计算,大幅提升产品智能水平。
与此同时,历来价格也是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普及的“拦路虎”。余运波解释称,这主要源于产品精度要求高、零部件制作难度大、工艺复杂,加之产业配套不完善,大量依赖手工操作。
对于价格问题,余运波表示,可从两方面着手改善,一方面,通过简化结构、优化工艺、提高产能实现规模化降本;另一方面,推动产业工业化与自动化,自主研发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力成本。
而针对“外骨骼产品易被仿制”的观点,余运波认为,真正的竞争壁垒远不止表面技术。他表示,“穿戴舒适度、动作匹配度、使用可靠性等细节体验,既需要长期技术积累,也考验企业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与创新能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