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eepTech深科技
神经肌肉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动能系统,一旦因各类疾病出了问题,如中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以及先天性肌性斜颈等,对于患者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
中风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有超过 1 亿人因此残疾;ALS 在早期很难被发现;而先天性肌性斜颈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健康。
所以,我们亟需一种更有效的检测方法,以便尽早发现问题与治疗。从技术角度来看,现有的检测方法类似“单打独斗”。比如,传统超声设备可以看肌肉的结构,但它又大又硬,不适合长时间监测,而且传统超声需要医生按压检查,虽然可以用来观察内脏,但在检查肌肉时,一按压,靠近皮肤的肌肉就已经变形了,数据就会不准确。另一方面,肌电图(EMG,Electromyography)可以检测肌肉的电信号,但它只能反映功能信息,看不到结构变化。
如果两种方法单独使用,很可能因信息不全面而导致误诊。举个例子,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来说,早期用超声可能看不出问题,但肌电图能发现异常。等到后期,超声又能看到肌肉纤维化的细节。所以,如果能同时检测结构和功能信息,就能更全面地了解肌肉的状态。
但是,肌肉是会变形的,而且目前还没有一种设备能同时做超声成像和肌电监测。所以,在郑海荣院士和李光林研究员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刘志远研究员、马腾研究员、田琼副研究员开始探讨:能不能设计一种新系统,把这两种检测结合起来?于是,他们开展了这项研究。
图 | 刘志远课题组(来源:刘志远)基于这项研究,研究团队制定了一系列后续计划。首先,其将优化柔性超声阵列。目前的柔性超声换能器(FUT,flexible ultrasound transducer)虽然性能不错,但研究团队希望它能更柔软、可拉伸,以便进一步提高佩戴舒适度。
不过,这面临着在 PZT 元件位置动态变化时保证高质量超声成像的挑战。研究团队计划研发真正可拉伸的超声成像阵列,以及适配的新器件系统与算法,确保在极端动态条件下,也能实现稳定、清晰的成像。
其次,其将增加 WSFP 的传感模态。在结构成像方面,考虑集成光学成像技术,获取更多肌肉结构信息;在功能监测方面,纳入血氧血流信号,更全面地了解肌肉功能状态。同时,目前缺乏可靠的结构和功能信号融合与处理方法,研究团队将重点研究这一领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分析准确性。
此外,其将拓展 WSFP 在更多神经肌肉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如进一步探索其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风后肌肉功能恢复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说,虽然研究团队已经成功研制出前端柔性传感贴片、在双模态同步采集肌肉结构与功能信息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但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比如,现有的肌电与超声采集设备各自独立运行,且后端硬件设备体积较大。
未来,研究团队非常希望能够与临床专家、工程师以及产业界的同仁开展合作。希望能通过优化硬件设计、研发专用芯片等措施,全力推进双模态同步采集设备的小型化与集成化进程,从而让这项技术尽快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为患者带来更高效、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
1.Zhao,H. et al. In situ structural-functional synchronous dissection of dynamic neuromuscular system via an integrated multimodal wearable patch. Science Advances 11,2(2025). DOI: 10.1126/sciadv.ads1486
运营/排版:何晨龙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