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础设施重构与开放生态。
头图来源:百度
春节以来,DeepSeek的爆火点燃了AI产业化的加速引擎,但AI的真正落地远不止于技术突破,更是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的巨大考验。
从模型的训练到应用的部署,从单一技术到全产业链的协同,AI产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强大的支撑系统。这背后的推动力正是大模型浪潮,它正深刻改变着云计算领域的竞争格局。
在这一进程中,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火山云等云厂商正形成新一轮的竞争态势。各大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大模型能力的打造与AI基础设施的完善,抢占AI产业的新高地。特别是在企业级AI Agent的需求激增下,2025年这一领域成为了AI落地的重点方向之一。
然而,虽然AI的应用潜力巨大,企业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却面临着重重挑战。场景选择难、技术门槛高、成本控制难、规模化部署复杂等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快速部署AI技术的关键痛点。
要解决这些问题,AI不仅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一个高效且可扩展的基础设施与完善的生态体系作为支撑。
正如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在 Create 2025 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上所言,大模型的高效落地,需要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全栈系统级支撑。在这场重塑云计算竞争格局的大模型战役中,百度智能云正以基础设施重构者的姿态,为企业级 AI 落地搭建起稳固的 数字桥梁 。
1 大模型落地产业的现状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火爆,企业和行业积极探索AI应用场景,AI产业落地速度显著加快。金融机构尝试用大模型优化风控模型,制造企业探索智能质检新路径,政务领域开始构建智慧决策系统......
Create 2025 百度AI开发者大会现场|图片来源:百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产业规模为2697亿元,增速26.2%。百度智能云在在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数、行业覆盖数、央国企中标项目数三个维度均为第一,在能源、政务、金融三个行业的中标项目数位于所有厂商第一,其千帆平台企业用户数已突破 40 万,见证着技术落地的火热态势。
然而大模型落地之路并非坦途,对企业而言,存在有多重挑战。就拿硬件成本来说,企业如果配备高端 GPU集群,硬件成本动辄在百万成本, IDC数据显示,在 2023年的企业 AI项目中,有 27%因算力成本超支而中途停滞。
这种问题也不是个例:场景选择难、技术门槛高、成本控制难、规模化部署复杂,构成了横亘在企业面前的 四大关卡 。
场景选择上,企业往往难以精准锁定高价值场景,需要兼顾业务需求与模型能力匹配。选错场景可能导致资源浪费,而垂直场景需深厚行业知识与模型适配能力。
技术门槛上,大模型的精调、部署涉及复杂工程化,中小开发者资源有限,难以快速上手。DeepSeek的671亿参数量需多机部署、专家并行等技术支持,普通团队难以驾驭。
还有成本控制压力,大模型推理成本高,峰值流量下算力需求激增,规模化部署成本难以承受。部分企业因成本问题止步于Demo阶段。
最重要还有稳定性与安全性,高流量场景需低时延、高可用服务,同时需防范模型幻觉与内容安全风险。
这些痛点如何解决?谁能来解决?
只有深耕于此的平台能解决。百度是中国最早系统性投入 AI 研发的科技企业之一。早在 2010 年,百度就已投身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国内最早布局 AI 的企业之一,这一战略选择为其后续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再到 2016 年,百度将飞桨开源,把人工智能技术分享给开发者;2018 年开始,百度进一步加大对 AI 基础设施的投入,发布了自主研发的 AI 芯片昆仑芯,两年后,第一代昆仑芯开始大规模部署……
百度过去有十余年AI领域的相关积累,现在有了更好的模型和更强大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客户带去更优质的服务,帮客户加速落地AI。
2 AI 原生基础设施全面重构
大模型的强大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算力需求。训练一个万亿参数的模型,需要数以万计的计算单元集群,同时在推理阶段,低延迟、高吞吐的要求让传统的数据中心难以承载这一需求。尤其是在海量的多模态数据处理与复杂场景适配的背景下,如何精准选择AI场景、控制成本,并实现规模化部署,成为了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
从百度的战略布局来看,基础设施的优化不仅仅是提高算力性能,更是全方位的系统级支撑,覆盖从底层硬件到开发工具链的全面升级。百度通过在智能云平台的多重布局,努力为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AI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以应对大模型时代的挑战。
在百度智能云的最新布局中,我们看到了「昆仑芯超节点」的发布,以及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的升级。这些举措大幅提升了推理性能并降低了推理成本,为算力供应商提供了更强大的硬件支持。与英特尔的深度合作,则推出了搭载第六代至强处理器的高性能计算实例,单核性能提升40%,本地存储IO提升75%,为AI推理场景提供了更高效的计算能力和更低的成本。
在基础设施层面,百度智能云还通过千帆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模型调用服务,覆盖超过100种模型的应用场景。千帆平台不仅提供灵活的开发工具链,还通过集成各种行业模型与资源管理工具,帮助企业实现更高效的定制化模型开发。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构建行业专属AI应用时的技术门槛,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
百度智能云的全面升级,使得从公有云到私有化部署的应用生态建设变得更加成熟。在医疗大健康、商业零售、智能制造等多个行业,百度智能云都已经与生态伙伴一起,构建起了灵活的场景应用。
在应用开发层,百度智能云千帆进一步发布了智能体Pro。相比于传统的快速问答模式,智能体Pro支持更为复杂的推理与思考,为企业量身定制专属智能体提供了更多可能。此外,千帆平台还在国内率先实现了MCP协议的全生态兼容,并在这次大会中发布了企业级MCP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定制智能应用,加速大模型落地。
数据是AI模型训练和应用的「燃料」,在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中,数据的迭代速度和处理效率直接决定了AI落地的成功与否。为此,百度推出了千帆数据智能平台,旨在提升企业在大模型场景中的数据迭代效率,最大化降低计算成本。
这一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数据安全性,帮助企业保障数据隐私的同时,也为数据生产效率提供了显著提升。百度智能云通过打造一站式的引擎与协同开发平台,屏蔽了底层复杂基础设施,让算法工程师可以专注于应用层的创新,降低了开发门槛,并帮助企业在应用开发过程中实现高效协同。
百度智能云千帆数据智能平台|图片来源:百度随着智能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如何通过这些基础设施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体系,成为企业与百度智能云合作的关键问题。
百度智能云副总裁、渠道生态部总经理尹英利|图片来源:百度百度智能云副总裁、渠道生态部总经理尹英利在大会上提出,百度智能云正通过打破技术黑箱,构建「乐高积木」式可插拔组件,使得企业能够灵活组合所需的AI能力与行业资源。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不仅能够提升技术适配能力,还能够在技术层面和商业层面实现更多的创新。
百度智能云通过「按需组装」的方式,将技术、商机和交付资源有效整合,帮助合作伙伴加速大模型应用的落地,并为生态伙伴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通过这种合作,百度智能云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到商业价值的闭环,加速了AI在产业中的普及与落地。
在大模型的浪潮下,AI应用的落地不仅仅依赖于算法和数据,还高度依赖于强大且灵活的基础设施。从算力、硬件,到开发工具链和应用生态的构建,基础设施的全方位升级为大模型的高效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通过系统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百度智能云为企业提供了从底层到应用的完整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快速应对AI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3 百度智能云的能力与行动
面对AI落地的重重挑战,百度智能云交出了一套全栈解决方案。从百舸的算力集群到千帆的模型精调,再到客悦·ONE与一见两款自研AI应用的场景化应用,百度智能云覆盖了AI落地的每一个环节。
百度智能云在AI全栈能力上的的升级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大模型时代的全新蓝图。通过开放算力、简化模型开发、加速应用落地,百度为企业和伙伴扫清AI部署障碍。在2025年企业级AI Agent重塑生产力的浪潮中,百度智能云以全栈能力,确保AI从「模型的世界」迈向「应用的天下」,成为产业智能化的核心引擎。
冶金行业承载着工业的传统,也在AI的加持下焕发新的活力。中国钢研作为行业龙头,于2006年由始建于1952年的钢铁研究总院改组而成,致力于通过国资委「AI+」专项行动,打造冶金行业大模型平台,推出「流程感知」大模型,重塑从材料研发到制造的全链条。
挑战不可谓不大。中国钢研需整合海量数据集和专家资源,攻克三大核心场景:金相分析:通过微观组织分析精准优化材料性能;表面缺陷检测:高效识别钢材缺陷,提升质量分级;物料跟踪:在高温环境下实现全流程精准管控,破解行业难题。
在百度智能云的加持下,中国钢研仅用4个月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百度全栈AI基础设施发挥了关键作用:百舸平台与昆仑芯提供了低成本、高性能算力支撑;千帆平台通过大/小模型精调,快速适配里行业需求;一见视觉平台助力了缺陷检测和分析应用的快速开发。
成果也很显著,应用上线后,中国钢研实现了在金相分析的晶界提取/组织辨识准确率、产品表面质检的各类缺陷检测率等关键指标上都超过95%,不仅能够满足实际研发和生产需求,还能结合大模型能力生成金相分析报告与质检分析报告,辅助企业评估钢材品质和优化生产工艺,提升客户满意度。截至目前,应用已完成钢厂试点,在百度百舸算力的支持下,将会快速复制推广到行业用户,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钢研的智能化转型,也为冶金行业树立了AI应用的标杆。
正如沈抖在Create 2025大会上所说,「应用即系统」,而系统级能力才是AI落地的核心支撑。沈抖进一步表示,系统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更在于为企业提供创造「创造」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数据、流程和逻辑,借助百度智能云的系统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AI基础设施。
百度智能云的全栈AI能力,以系统化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了企业落地大模型的路径,企业得以把「创造的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其系统级能力不仅解决了算力成本高、技术门槛大等具体痛点,更让企业能够基于自身数据和业务逻辑,快速构建定制化AI应用,释放创新潜能。
对于产业而言,它更是将AI从技术实验推向了生产力重塑的核心。百度智能云通过千帆数据智能平台提升数据迭代效率,通过开放生态整合技术与行业资源,真正助力企业跨越场景选择难、规模化部署复杂的瓶颈。
百度智能云为AI原生应用开发提供系统级支持|图片来源:百度当大模型进入多模态融合阶段,百度智能云的系统级优势愈发明显。从昆仑芯算力底座到千帆开发平台,从定制化行业模型到高度场景化的应用,每个环节都在为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如大会主题「模型的世界,应用的天下」所揭示的,当技术基础设施足够坚实,当生态体系足够开放,AI 落地将成为所有行业升级的通用语言。
而在大会当天下午的分论坛「如何让DeepSeek发挥实战价值」中,百度智能云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
作为国内首批接入DeepSeek的大模型平台,百度不仅迅速整合这一开源模型,还通过千帆平台提供一站式工具链,支持企业进行模型精调、蒸馏和场景化应用开发,显著降低了AI落地的技术门槛。
论坛上,百度与NVIDIA等伙伴的深度协作,以及对开源趋势和普惠AI的积极拥抱,体现了其从封闭技术生态向开放协同生态的转型,致力于为开发者与企业提供更灵活、更高效的AI解决方案。
圆桌对话现场|图片来源:百度为了从局内人视角揭秘DeepSeek实战,极客公园创始人 总裁张鹏与百度主任研发架构师董大祥(领导千帆应用开发平台算法研发与DeepSeek算法应用落地)与TangibleFuture创始人 CEO张晓辉(代表产品:陪伴机器人LOOI)进行了一场圆桌对话。
在这场名为《用得起,用得稳:DeepSeek落地中的协同与突围》的对话中,百度主任研发架构师董大祥,谈到DeepSeek的出现不仅让更多人接触到了生成式AI,还有效推动了AI技术的普及,尤其是让那些对技术理解较浅的用户也能直接体验到AI的强大能力。
他强调,开源模型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全球顶尖级别的模型逐渐开源,极大地减少了开发者的工作量,并且解耦了模型和应用层,使得开发者可以更加专注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从而带来一个良性循环。
Tangiblefuture创始人 CEO张晓辉则补充道,开源和普惠加速了创业团队的发展,尤其是在2C领域。通过解放模型基础研究,团队可以更加专注于产品创新和用户价值的探索。
展望未来技术的可能性,张晓辉认为通过跨领域的协作,不仅技术人员,甚至设计师、编剧等各行各业的人才也能参与到创造过程中,开创全新的创作范式,激发更大的想象力。
这种观点正是百度智能云开放生态的体现。通过构建一个开放、协作的技术平台,百度智能云不仅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还通过开源和普惠推动了更多创新应用的落地。
从早期探索,到如今主动拥抱开源生态、快速整合DeepSeek等前沿模型,百度智能云不仅以千帆平台等全栈系统级能力为企业AI落地构筑坚实底座,更通过与全球伙伴的深度协作,打破技术壁垒,构建“乐高积木”式开放生态,让开发者与企业能够灵活组合AI能力,释放创新潜能。
这种战略转型,彰显了百度智能云对AI普惠化与产业化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推动技术普及、赋能千行百业的坚定决心。
同时,技术创新与开放生态的结合,也为百度智能云在大模型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势,使得它能够在各个行业中加速AI的应用和智能化升级,成为引领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