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引力丨张静懿
2025年11月,杭州大悦城B1层的一块围挡,掀起了一波快消圈的热议——香飘飘(603711.SH)全国首店即将开业,品类定位为“茶饮果汁”。大众点评已上线门店信息,但页面显示“尚未营业”。
香飘飘曾凭借“一年卖出约11 亿杯,杯子绕地球一圈”的广告语,树立了“国民冲泡奶茶”形象。近年来,随着喜茶、奈雪的茶饮、蜜雪冰城等品牌的快速扩张,传统冲泡奶茶市场已被新茶饮红海所侵蚀。
香飘飘此次尝试进入现制茶饮赛道,虽被视为“老牌自救的勇敢尝试”,但也引发“快消基因能否做好餐饮运营”的质疑声。更关键的是,香飘飘2025年前三季度已录得近9000万元净亏损,此时投入重资产开门店,究竟是破局良方,还是雪上加霜?
辉煌与困局:香飘飘的20年沉浮
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由蒋建琪于2005年在浙江湖州创立。彼时,中国街边奶茶多为散装冲调,品质不稳定、消费场景受限。蒋建琪看准“方便+标准化”这一空白,推出杯装冲泡奶茶,实现“即冲即饮”,迅速打开市场。
依靠电视广告轰炸和“绕地球”式营销,香飘飘在2008年销量突破3亿杯。2012年冲泡奶茶市场规模达113亿元峰值,香飘飘一家独占超60%份额。2017年11月30日,公司登陆上交所(股票代码:603711),成为“中国奶茶第一股”,市值一度突破百亿。
但成也快消,困也快消。香飘飘的成功建立在工业化、标准化、渠道为王的逻辑之上——上千家一级经销商织成“联销体”网络,产品通过商超、便利店、乡镇小店触达消费者。这种模式适合卖保质期长达一年的杯装奶茶,却难以应对2015年后爆发的“现制茶饮革命”。
喜茶、奈雪的茶用“鲜奶+原叶茶+社交空间”重构了年轻人对奶茶的认知;蜜雪冰城则以极致性价比下沉攻城略地。截至2025年,全国现制茶饮门店已超50万家。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冲一冲就行”,而是追求“新鲜、健康、可打卡”。
香飘飘的“货架逻辑”,正在被“街角逻辑”取代。
业绩承压:冲泡失速,即饮难撑,转型成唯一出路
香飘飘早已意识到危机。2018年,公司提出“冲泡+即饮”双轮驱动战略,大力拓展即饮(RTD)业务,先后推出Meco果汁茶、兰芳园冻柠茶等产品。从数据看,即饮板块确为唯一增长极:2024年营收9.73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Meco果汁茶贡献7.8亿元,同比增长20.69%。Meco果汁茶曾在上市一年后销量突破近10亿元,成为行业现象级大单品。
但问题在于即饮业务“赚不到钱”。2024年,香飘飘即饮毛利率仅24.88%,远低于冲泡业务的44.4%。同时,该赛道早已是红海:元气森林、东鹏饮料、统一、康师傅等巨头环伺,市场趋于饱和。2023年中国即饮茶市场规模增速约4.6%,行业增速已放缓。
更严峻的是,香飘飘的核心冲泡业务仍在加速下滑。尽管公司尝试推出“原叶现泡+液体鲜奶”等新品,试图复刻线下口感,但市场反应冷淡。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16.84亿元,同比下滑13.12%;归母净利润亏损8920.72万元,同比暴跌603.07%;毛利率降至32.91%,创近年新低。
亏损原因,公司归结为“传统冲泡产品销售持续承压、旺季缩短、主动去库存”等。但其深层逻辑是消费代际变迁下的必然结果:Z世代消费者不再愿意为“高糖+植脂末”的传统冲泡奶茶买单。
在这样的背景下,香飘飘不得不探索线下渠道转型,甚至筹划开设实体门店。开设实体店不仅是为了直接销售产品,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向市场传递品牌革新的信号——“我还活着,还能变”。
线下突围:是破局良机,还是快消陷阱?
香飘飘的线下首店选址杭州,并非偶然。杭州是新茶饮重镇,既有消费力,又有网红属性;且距离香飘飘总部湖州约一小时车程,便于供应链协同与管理试错。
更值得关注的是,香飘飘并非“从零开始”。过去几年,公司已在云南沧源、杭州布局“超级茶园”,分别种植高茶多酚大叶种茶和香气清幽的鸠坑种龙井,从源头把控原料品质。其即饮产线也已引入德国无菌灌装设备,具备一定鲜饮技术积累。
不过,从快消到餐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第一,运营能力鸿沟。现制茶饮的核心是“人、店、体验”为中心的精细化管理,包括店员培训、门店动线、产品迭代和社交媒体运营等。香飘飘过去依赖经销商“买断式”销售,门店经验几乎为零。
第二,成本结构颠覆。香飘飘传统的冲泡奶茶毛利率稳定在约40%,而线下茶饮在扣除原料、租金、人力后,净利率普遍不足10%。这使得定价策略陷入两难:定价若向喜茶看齐(主力价15-25元),消费者会质疑其品牌价值;若定价过低(如其快闪店的9-12元),则很难覆盖线下成本实现盈利。
第三,品牌认知错位。在Z世代眼中,“香飘飘”仍是童年记忆里的“宿舍神器”,与“健康”“潮流”“打卡”关联甚弱。如何通过门店设计、产品命名、联名营销重塑形象,是一场高难度的“品牌手术”。
当前新茶饮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行业增速显著放缓,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为3749.3亿元,但增长率已降至个位数,市场格局对后来者极不友好。截至2025年上半年,蜜雪冰城门店超5万家,主攻下沉;喜茶、奈雪降价至15元区间,挤压中端;区域性品牌如茶颜悦色、霸王茶姬各自割据。新玩家想突围,要么有极致供应链(如蜜雪),要么有强IP(如奈雪),要么有资本输血(如早期喜茶),但香飘飘似乎三者皆弱。
但香飘飘并非没有机会,其依然拥有两大稀缺资产:一是国民级品牌认知,二是覆盖全国的渠道网络。若能将线下店作为“体验入口”,反向带动Meco等即饮产品在便利店、校园渠道的动销,形成“线下引流+线上复购+快消分销”的闭环,或可另辟蹊径。
这杯奶茶,能否重新热起来?
60岁的蒋建琪,正带着约60亿市值的香飘飘,重新创业。从“杯装奶茶之父”到现制茶饮“新人”,这不仅是个人的二次出发,更是传统快消企业在消费代际更替下的缩影。
Z世代不缺奶茶,缺的是值得信任、值得分享、值得复购的产品。香飘飘要做的,不是简单复制别人的菜单,而是用“快消的效率+餐饮的温度”,讲出一个新故事。
当香飘飘从货架走向街角,它已经承认:那个“绕地球”的时代,真的结束了。而新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思维财经出品)■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