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重疾险这么难选?都是这3个真相在搞鬼

内容摘要  一切迹象表明,重疾险市场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不管是君龙的涨价,还是瑞华复星联合的互联网资质事件,都在告诉我们,这个市场即将迎来新的大洗牌。  很多人在买重疾险时,会感到如同进入了一个迷宫。各种条款、附加险、缴费期选择,甚至是理赔标准,都让人眼花缭乱。为什么重疾险会变得如此复杂?本质上,这是一种

  一切迹象表明,重疾险市场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不管是君龙的涨价,还是瑞华复星联合的互联网资质事件,都在告诉我们,这个市场即将迎来新的大洗牌。

  很多人在买重疾险时,会感到如同进入了一个迷宫。各种条款、附加险、缴费期选择,甚至是理赔标准,都让人眼花缭乱。为什么重疾险会变得如此复杂?本质上,这是一种营销策略。

  在选择产品时很多人都会问一句:这款重疾险是不是“保障全面”?但又对保险的“保障全面”这个概念没有清晰认识。

  还是说需要一个“全家桶套餐”式的组合,包括意外险、医疗险、定期寿险、重疾多次赔付、癌症多次赔付、心脑血管疾病多次赔付才叫保障全面?

  这种看似“全面”的保障,其实更像是一场“讨好人性”的游戏——满足大家希望“一次买齐”的心理,却忽视了性价比和实际需求。

  事实上,任何保险公司推出的重疾险,最核心的28种重症疾病和3种轻症疾病的定义和赔付标准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行业统一的规范,并不会因为产品不同而发生变化。疾病种类的增加更多仅仅只是营销手段。

  真正的重疾险保障核心只有两个字:杠杆。以较低的保费,换取足够高的保障额度,才是它的真正意义。

  成年人年龄越大发生重大疾病概率越大,同时还肩负家庭责任。以合理的预算配置重疾险,能够在不影响生活品质的情况下,为未来的重大疾病风险提供充足的保障。

  一味追求”保障全面“,比如赔轻中重症赔几次,癌症无限次赔等其他附加保障责任,只会让你的保费居高不下,最后背离了配置重疾险的初衷。

  重疾险的核心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回归它的本质:尽可能最少的保费配置重疾高保额保障。只有看清复杂设计背后的营销套路,才能在众多产品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

  超级玛丽系列和达尔文系列,这两款产品多年来在重疾险市场展开了激烈竞争。双方不断通过提升保障内容和压低保费来吸引来占领重疾险市场份额。

  保障内容升级,从重疾赔完轻中症继续赔,到癌症津贴间隔1年赔、再到癌症无限次赔,两家公司你追我赶,几乎把市场卷到了极致。

  为了赢得市场,保费价格一降再降,甚至不惜以低于预期利润的方式运营,以抢占更多重疾险市场份额。

  然而,这种持续的内卷对保险公司的长期稳定性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像瑞华保险,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风险缓冲能力,不得不退出互联网保险市场。而君龙人寿虽然仍在坚挺,但也面临着涨价的压力,以弥补长期以来的亏损。

  随着竞争成本的增加,保险公司逐渐失去降价空间。君龙人寿近期重疾险的涨价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未来类似的涨价可能会成为常态。

  更多保险公司开始放弃重疾险市场,转向开发更具盈利性的储蓄型保险,比如增额终身寿、年金险、分红险。这种现象导致市场上的重疾险产品选择变少,消费者面临更高的保费和更少的选择。

  保险行业的现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购买便宜的纯重疾险,而经济较欠发达地区的人更青睐于线下昂贵的储蓄型、返还型重疾险。这种现象折射出一个深刻的问题——信息的不对称。

  很多人买保险更信任熟人的推荐,认为熟人介绍的保险产品更靠谱,以后理赔有保障。但实际上,熟人推荐的产品往往是高佣金的储蓄型重疾险。

  对于互联网重疾险这种价格透明、性价比高的产品,佣金极低。熟人不仅自己都很难弄明白,还可能打着“真心为你好”目的,抹黑这些产品。反正你又不懂,而且你也只能相信他。

  买保险售后服务是什么?是协助理赔?其实不需要。无论你是线上还是线下买的保险,最终理赔是看合同条款的,只要符合条件,准备好资料齐全,无论是线上申请,还是柜面提交,还是快递资料,都可以进行理赔。

  而很多人却被代理人误导,以为必须要靠代理人才能完成理赔。这种过度夸大的服务,成了储蓄型保险的营销利器。

  网上的保险信息五花八门,有的说便宜的保险是坑,有的说贵的保险更值。但实际上,贵并不代表好,便宜也不一定有坑。

  再比如,有的说这款重疾险缺几项高发疾病,又有的说那款重疾险里的疾病理赔标准严苛。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有能力去分辨这些信息背后的真相。随便一个偷换概念,就能让你被“忽悠”得团团转。

  部分人对金融知识普遍缺乏了解,更喜欢“看得见”的回报。感觉买保险不返还,到期了钱就没了,很亏,所以喜欢买返还型保险,到期能把本金返回来。

  返还型保险表面看起来很划算,但实际上收益率很低。之所以能返还,是因为它价格将近贵两三倍,返给你的钱是用这贵出来的钱投资理财赚来的,原本就是你的钱。

  恰恰因为要返还,你交的保费要被用来理财投资,所以保障反而被削弱,该有的保障却没有,典型的拿钱不办事。

  这是一个需要主动学习的时代,我们能做的,就是多主动学习。擦亮双眼、理性分析,找到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险产品。在这个即将洗牌的重疾险市场,我们当下做出正确的选择,都是对未来的自己和家人的责任与承诺。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